台灣學生在海外留學面臨的問題 作者史提芬先生,為英國及澳洲教育集團,前台灣地區經理’
英國里茲大學都會文化及研教育研究學院的 Zeng 博士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,檢視海外中國學生(含台灣)在英國及澳洲所面臨問題,他探討了數項關鍵因素考量。雖說台灣學生與大陸學生不盡相同,但是無可諱言的,台灣學生仍與提出的幾項因素議題有所關聯,這純粹是因為一項事實-海峽兩地的學生,在文化及教育背景上有著極大的相似性。以下為這篇論文報告中強調的數項問題考量:
後續升學的就讀困難及障礙
大多數的海外學生,雖在抵達英國或澳洲之前,會依其意願及程度,參加當地開設的英語訓練課程(課程時間由10週到48週不等訓練),但仍有相當大比例的海外學生,在就讀後續的大學或研究所課程時,遇到極大的困難。顯示出在就讀後續的課程前,中學畢業生50週以上,專科畢業生40週,大學生畢業生30週的英文訓練,是有其必要性。
英文聽力的極大弱點
在大學及研究所的正式課程中,混和了當地的學生,這群當地學生有著第一母語的優勢,在課堂上教授的說話進度,不會刻意的放緩,因此在教授講課內容方面:
約 8% 幾乎無法跟上講課內容
28.6% 可暸解但無法記筆記
37.9% 只能瞭解到 20-60% 講課內容。
能完全理解,沒有困難者,只有11.8%。
但這不是因為教授英文腔調的問題,,而是因為海外學生所知字彙有限,英文訓練時間過短,英文訓練模式錯誤(如無法擺脫IELTS/TOFEL考試技巧),且缺乏相關學科的適當事前準備。
英文會話及論文寫作的極大弱點
大多數海外學生表現了他們需要改善聽、說、讀、寫四項語言技巧的需要。學生主要的問題,多出在英文的會話溝通和論文寫作方面。21%的學生說他們在以英文書寫表達上有極大的困難,26%有撰寫長篇報告的困難。
這是因為其先前在母國的英文教育,缺乏類似訓練;抵達留學國後,無法花太多時間在語文的訓練,只想早日進入大學所導致。由於缺乏紮實的語文訓練,這些華人學生在考試分部分,可以取得優異的表現,但在正式場合或課程,說的部分則仍開不了口。
文化衝擊的影響
一些學生有某些文化衝擊的體驗,不一定讓他們留下正面或負面的印象。有些學生說他們花了一段時間才習慣隨時要說「謝謝」,另外一些學生無法理解外國人的保守,和人彼此間要保持適當距離的方式;一些學生說當地主流社會交流時,
有著到自身母國文化傳統的束縛,因此無法融入主流社會。所以海外學生前往留學國前,應該事先要有效地瞭解,並準傋融入另一個全新文化。
學習方式差異的衝擊
大部分的研究生,對西方教授指導學生的方式,不太適應或幾乎完全不習慣:教授提出研究想法和指導,則無明確接受或跟上進度;如果完全放手讓研究生,並鼓勵其獨力研究的話,學生會不知所措。
大多數的海外學生,一向習慣於被告知『要如何做』,『應該怎麼做』,並強烈的希望他們的指導老師,能亦步亦趨地,在身旁指導指示。
社交圈侷限於母國同胞的致命傷
大部分的學生,承認華人海外學生的社交圈,多半非常有限,並侷限於同語言的母國學生。在傳統上,華人海外學生他們較注重要與家庭和朋友在一起,而不是到Pub、教堂與西方人聊天或參與國際性的聚會。於是在主流社會上自成個小集團,無法融入流社會。當有與流社會產生摩擦時,很自然的抬出『種族歧視』這面盾牌,指責主流社會。
上述這些問題,不應該對海外學生的留學生活造成困擾,而且學生都認為在正式課程開始前,就應該應有份的英文訓練,及自我的心理準備,而不是一味的高估自己的實力。
所謂的充分英語訓練是指一般英文、學術英文、學習技巧和未來就讀學科的專業英文訓練。在研究中的證據顯示:考到IELTS或TOFEL成績越高,但是少於30週一般英文及學術英文訓練的大學畢業生,在研究所的課程中,產生相對於上述困擾比率越大。而充分的做我心理準備,則取決於留學事前的各項準備,文化衝擊的減低,對留學國主流社會文化的瞭解與融入。
留言列表